八月的赤峰草原,风电场的叶片在阳光下划出银色弧线,与远处光伏矩阵的蓝色波光交相辉映。这片曾经以农牧业为底色的土地,正以重大项目为笔,勾勒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上半年,我市以“争先进位、赛马比拼”的劲头推进重大项目牵引行动,谋划的“十五五”时期的4063个储备项目、1.38万亿元总投资的“家底”加速变现,609.3亿元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答卷,让这座城市在高质量转型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7%,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排名全区第5位,这组数据的背后,是赤峰上下凝心聚力抓项目、谋发展的生动实践。
机制创新激活发展春水
加快项目开工建设是推进重大项目的关键一步,赤峰市深谙此道,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打破了以往繁琐的审批壁垒,为项目如期开工铺平了道路。
“以前项目审批要跑十几个部门,盖几十个章,最少也得三五个月才能办下来。现在推行‘一项目一清单’,明确每个环节的办理流程和时限,还能享受节能审查先行、容缺审批等政策。”市发改委项目科负责人感慨道。在“三项机制”的催化下,市级领导包联的百亿级项目现场,总能看到“一个项目、一套班子”的攻坚身影。
这种“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扁平化服务模式,让远景零碳氢氨项目从纳规到开工大幅缩短了时间,创造了新能源项目落地的“赤峰速度”。项目推进过程中,包联领导亲自挂帅,组建工作专班,制定详细的推进方案,全程跟踪盯办项目进展。从项目的前期调研、规划设计,到各项审批手续的办理,工作专班积极介入,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了审批工作的高效推进,为项目顺利开工扫清了一个又一个障碍。
为确保重大项目牵引行动的高效推进,今年,我市印发了《赤峰市2025年重点项目“争先进位、赛马比拼”工作方案》和《赤峰市重大项目牵引行动实施方案》,建立了示范引领项目市级统筹、重大项目市级包联推进等相关机制,为重大项目牵引行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按照“一项目一清单”明确的前期手续办理流程和完成时限,我市持续深化项目审批和要素保障改革创新,推动项目立项与节能审查评审先行,容缺审批和项目批复并联推进,政府投资项目提级论证和优化质效“随报随审”等工作举措,着力加快立项审批效率。市发改委积极会同市级相关审批部门对旗县区开展业务培训指导,确保更多项目具备开工条件。上半年,全市428个新建重点项目前期手续已办结400个,办结率93.5%。
要素聚合催动建设浪潮
项目建设阶段是确保项目早日竣工达产的核心环节,犹如项目成长的关键期,我市通过强化调度与要素保障,全力推动项目快速建设。
在克什克腾旗兴龙2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展现出了强大的协调能力和服务意识。该项目所使用的风机单机容量大,设备运输难度极高。风机叶片长达数十米,运输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狭窄路段,给运输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确保项目能够加快建设,市发改委坚持按旬调度推进机制,紧盯项目关键节点,指导各旗县区和项目单位有序保障项目所需原材料、运输等各类要素,全力推动项目加速建设。
正是在各部门的协同努力下,兴龙风电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于3月26日实现全容量并网。这个总规模20万千瓦的项目,每年可发5.6亿度绿电,足够67万人使用一年,还能为周边32万平方米地区供暖,年均可节约标煤超16万吨,减排的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了258万棵树,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
龙源电力120万千瓦风光治沙项目同样在加速建设中。该项目分布在赤峰市9个旗县区,其中风电700兆瓦、光伏500兆瓦,均以220千伏电压等级接入电网,新建线路235千米。该项目建设范围广,且部分区域位于科尔沁沙地边缘,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极大。为了推动项目顺利建设,各部门协同配合,为项目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在项目的前期规划阶段,林业等部门就积极参与,根据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制定了科学的种植方案。在23万亩治沙区里,光伏板下种植沙蒿和苜蓿,这些植物不仅能够固沙,还能作为饲料;外围扎草方格,有效阻止了流沙的移动;再种上沙棘等灌木,进一步巩固了治沙成果。如今,走进项目建设区,可见沙土下的植被已根系交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今年以来,在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市发改委按月对接统计、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指导旗县区加快推进项目入库入统,为实现重点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任务提供支撑。
成果转化绘就蝶变新景
项目竣工达产是重大项目牵引工程的最终目标,如同辛勤耕耘后的收获,赤峰市的一批重大项目竣工后,在产业升级、生态改善、民生保障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彰显重大项目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带动效应。
今年六月,蒙东地区首个抽水蓄能电站——赤峰芝瑞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工程顺利通过蓄水验收,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该项目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该项目总投资83亿元,安装4台30万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机组,满发电利用小时数6小时。预计2026年首台机组投产,2027年将实现全容量投产,届时将承担蒙东电网70%的调峰任务。这对于解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不稳定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平抑电网的峰谷差,起到“稳压器”和“调节器”的作用,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位于敖汉旗的大唐康家营15万千瓦/60万千瓦时储能电站的电池组投入运行,这是蒙东首个自治区电网侧独立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相关地区和部门坚持靠前服务、关口前移、专项调度,实现了当年获批、当年开工、当年并网。
项目投运后,预计年放电量可达1.46亿千瓦时,年均实现营业收入约4500万元,税收约500万元。该项目的建成投运,将助力我市加快打造蒙东储能产业基地,加速形成链条完整、配套完善的新型储能产业集聚效应。工作人员介绍,该电站的容量足以应对三个区县的用电峰谷,保障电网稳定运行。
大唐赤峰浑善达克沙地100万千瓦风光储沙漠治理新能源示范项目、内蒙古能源巴林左旗100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宁城60万千瓦时飞轮储能、右旗120万千瓦时空气压缩储能等储能电站......这些已顺利竣工或在不久的将来竣工的项目,如同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赤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激起层层涟漪。它们不仅推动着赤峰新能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赤峰市从传统的农牧业城市向新能源产业高地迈进,还在生态保护方面显著成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同时,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居民收入,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彰显了重大项目对赤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带动作用。
站在半年节点回望,赤峰的项目建设已超越简单的投资拉动,成为产业变革的催化剂。当兴龙风电的电流汇入电网,当远景绿氨的罐车驶出园区,当芝瑞电站的闸门缓缓升起......这座城市正书写新时代的草原传奇。下半年的画卷已徐徐展开,随着更多项目的推进和落地,赤峰必将在绿色崛起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更多精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