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tem.time }}

近年来,国家层面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为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良好的信用有助于民营企业有更多、更公平的机会,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参与各项经济活动,是实现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营企业已深刻认识到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政策引导与内生动力驱动下,民营企业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定信用标准、强化培训、创新服务模式等方式深度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将信用元素融入生产经营全流程,企业诚信经营水平得以大幅提升。全国纳税信用年度评价结果显示,2024年全国守信纳税人达4127万户,比2023年增加378万户,其中纳税信用最高等级A级纳税人数量近335万户,诚信纳税企业数量稳步增长。此外,不少民营企业尤其是头部民营企业依托技术或资源优势推动信用服务创新,如利用大数据构建“企业信用画像”;众多科技型民营企业正积极开发AI大模型,为用户不断探索提供个性化信用服务定制,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安全性。
与此同时,虽然民营企业诚信经营水平大幅提升,但依然有不少问题待改进。如“预付式”消费商家跑路及“3·15”晚会提及的失信案例等,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有损企业诚信形象。为此,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需练好“内功”,夯实自身的诚信文化根基、提升信用管理水平,切实将诚信塑造为重要竞争优势,护航企业稳健发展,不断增强诚信经营获得感。
坚持诚信守法经营这个“立身之本”。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一些失信行为虽然短期看会获利,但长期看会彻底丧失消费者信任、削弱市场竞争力,甚至面临法律制裁,最终“得不偿失”。只有坚守诚信底线,才能赢得消费者、合作伙伴和社会的长期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定期组织管理层和员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增强生产经营透明度,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企业资质、产品信息、收费标准等内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践行契约精神,做到言而有信,严格按照约定交付产品或服务。
构建信用联合体促进“共生共赢”。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差异大,靠单个企业加强信用建设还不行,需通过组建信用联合体,共享信用信息、联合惩戒失信行为、共同争取政策支持,打造市场竞争信用生态,才能实现“1+1>2”的效果。要发挥好行业协会商会的重要载体作用,依托其加强行业信用共建,发布“行业信用白皮书”,开展行业信用评级,将会员信用评级与企业多方面行为挂钩,通过集体声誉机制倒逼企业珍视“诚信羽毛”。此外,也可与上下游企业加强信用合作,建立信用互助机制,形成“一荣俱荣”的信用生态圈。
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硬约束”机制。制度是民营企业信用建设的“方向盘”,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能让信用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经营”,让信用建设有章可循、高效运转。可根据企业情况设立专职信用管理部门,负责统筹信用信息收集、评估和应用,并根据行业特点制定内部信用标准。建立完善覆盖基础信息、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等多维度的企业数字化信用档案,既服务于内部风控和决策优化,也使之成为企业获取融资、参与投标、开拓市场的信用凭证。
在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的同时,还应从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保障程度、进一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及加强信用与经济社会融合等方面共同发力,为民营企业诚信经营提供良好环境。
(作者:宋立义,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中小银行破局之路:扎根产业链条,激活实体动能,构建产融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7/01“信用专家谈”| “信用代证”——赋能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路径
发布时间:2025/06/18文章搜索